社会对以房养老评价如何? 以房养老

日期:2016-03-05 16:44:57     提问者:137****3337    

4个回答

  • 135****9486

    2016-03-05 16:45:54

    以房养老政策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还不是很久,很多人都不是很接受和抵触这个观念。在国内的反响和评价都是负面的消息比较多。

    0

其他3条回答

  • 答主头像

    133****9135

    2016-03-05 16:48:58

   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,养老问题变得日益严重,“以房养老”也越来越被各界寄予厚望。

    近日,保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,公布《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》,保险以房养老试点开始在京沪广汉四个经济发达城市启动。

    这是继去年国务院在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》中,明确提出“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”之后,政策层面的进一步具体执行和落地。

    应该说,房产反向抵押是个人补充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,但就目前中国的具体实际而言,以房养老难当大任。

    其一,房产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,除了部分空巢家庭老人独居,或者没有子女的老人,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,房产反向抵押并不现实。因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,还涉及传统伦理观念问题,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。

    其二,老人是否愿意将房产抵押,关键取决于当时的房产估值。据了解,北京上海等机构的调查均显示,民众对以房养老的意愿并不强烈。北京在右安门街道试点的“以房养老”,试点4个多月无一人办理。这还是在房价上升的时刻,一旦房价下行,反向抵押的需求可以想象。

    其三,目前的法律法规对70年产权的界定十分模糊,也严重阻碍了以房养老制度的正常推行。哪怕乐观的期待,到时候由于严重的人口老龄化,70年产权自动续期兑现,还是会为该制度的推行埋下隐患。若不改革相关政策规定,届时只会带来一系列的纠纷。

    综合来看,以房养老要想顺利推进,至少需要满足“独立住房、房价稳定和永久产权”三个因素。而从过去十多年,以房养老从最初提出到个别城市计划试点,再到又因无相应法律保障而陷入难解困局,政策和法规层面一直处于原地打转的状态。此次保监会的指导意见,也更多地停留在具体落地层面,但民众真正关心的配套制度和政策依然没有什么进展,也就很难提高民众的积极性。

    实际上,解决中国严峻的养老问题,房产反向抵押只能扮演配角。过去20多年中,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和补充养老(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)为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。而以房养老不过是个人补充养老中的一小部分。即使是在欧美国家,没有历史性政策法律的束缚,以房养老体系日趋兴旺,但是也仅是整个养老服务产业“支流的支流”。

    实际上,就目前的中国养老所面临的形势而言,与其纠结于如何推进以房养老真正落地,不如让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更加趋于合理。目前,以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,而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。完善好补充养老的体系,比目前纠结于以房养老如何破局更有价值。

    查看全文 0
  • 答主头像

    137****6910

    2016-03-05 16:47:28

    据媒体报道,幸福人寿正式推出国内第一款“以房养老”保险后,在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仅签约了12户家庭,相比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来说,这一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有相关专家指出,选择“以房养老”的老人大部分是有需求的特定群体,至少目前还不是大众化的养老保障选择。

    尽管“以房养老”属于商业保险,保险公司需要从中获得相应的利润,但对于解决很多老人养老金不足或提高晚年生活水平,仍会起到很大的实质性补充和帮助。老人将完全属于自己产权的住房“抵押”给保险公司,按月从保险公司领取一笔相应的养老金,自己不仅在有生之年安然居住,而且房屋仍然可以出租或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进行任意处置。老人去世之后,保险公司在扣除所有保险金等费用之后,剩余的房产价值仍可以按老人生前指定的受益人继承。这样的“反向抵押养老保险”,在很多发达国家早已盛行,拥有房产价值很高的老人,“以房养老”每月所领取的养老金甚至远高于社会基本养老金的数额。

    但是,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,自保险公司推出这项保险产品数月来,不只是直接受益的老人对此“不感冒”,思想观念相对开放前卫的年轻人,对老人选择“以房养老”也普遍持否定态度。

    在传统观念中,子承父业、父业子传已经渗透到国人的血脉中,而所谓的“父业”主要就是指房产和田地。历朝历代的民间,“卖房卖地”即是家境没落的体现。在这种固有的传统观念支配下,老人往往宁愿自己晚年凄惨,也要将自己一生打拼的房产,拱手送给哪怕是对自己没尽任何孝道的子女,而不会轻易将房子抵押来换取晚年的享受。而作为老人的子女,同样宁愿自己多尽义务、多赡养,也不会同意父母去“以房养老”。有儿有女的老人如此,无儿无女的孤寡、失独老人也并非都是 “以房养老”的支持者。出于传统观念和现实的某种考虑,他们也不愿看到自己尚活在人世,房子就已经属于“他人”,这与“生前遗嘱”难以被社会普遍接受甚至让人“忌讳”,其实是一个道理。

    从现实角度看,“以房养老”不仅很划算,对于破解快速老龄化的养老困局,同样也会起到积极作用,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,传统观念仍然是人们心理难以逾越的最大障碍,其中更包含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因素,远非一日可以改变。平心而论,无论阻碍“以房养老”背后的传统道德观念如何根深蒂固,如何具有民族特色,还是需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,让老人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,既是老人的普遍心愿,又是为人子女的希望。支持老人将完全属于自身所有权的房产“以房养老”,不仅是一种尽孝,而且更能促进自身独立拼搏的意识,这对于一些抱守“子承父业”的年轻人,既是压力,又是利好。

    查看全文 0
  • 答主头像

    131****6099

    2016-03-05 16:46:54

    按照中国保监会日前出台的指导意见,2014年7月1日起,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开展试点。保险版的“以房养老”向我们走来了。

    不需要费太多口舌就能讲明白,“以房养老”是社保体系里锦上添花的角色:在既有养老福利不变的前提下,通过盘活房子的存量,换来养老金的增量。试点“以房养老”,为的是鼓励老年人提前消费、提高生活质量,并不是要将政府提供基本养老的责任推向市场。打个比方,“以房养老”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,如饭后甜点和正餐。

    但即使澄清了种种疑问,这个新生事物依然遭遇冷场。据上海民政部门调查,90%以上的老人表示还是要将房产留给子孙;即便是产品设计所力争的失独者和丁克族,愿意作出该项选择的也寥寥无几。

    很多人认为“以房养老”之所以难于推行,源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,既有关于房子的,也有关于养老的。不过,鉴于中国人生活中出现商品房和社会养老都不过是近30年的事情,这些“传统观念”其实是些现代观念,只是在快速变动的现实面前来不及刷新。

    年轻人唱,“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,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”。而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骤然到来,使几乎所有人还没弄清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,就被推着拽着走进了“未富先老”的窘境。养儿防老、单位养老的模式不灵了,与构建起足够保障需要的时间相比,每个人变老的速度都太快太快。

    “以房养老”这个本来针对小众的产品,却屡屡招致大众的检视和质疑,可以说体现了几乎所有人群在养老问题上的焦虑:若有一天基本养老的主食不够吃了,这片小曲奇是不是就得拿出来当正餐?

    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里,基本养老保险依然独木擎天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即使没有空账运行的隐患,没有赡养率不断抬升的隐忧,基本养老的“广覆盖、保基本”,也难以满足多数人“体面养老”的需要。近年来,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降,由2002年的72.9%下降到2011年的 50.3%,而世行建议能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应不低于70%。

    在小品《不差钱》里有段关于世界观的争论。小沈阳说:“人生最痛苦的事是——人没了,钱没花了”;赵本山说:“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——人活着,钱没了。”想想所谓“主动养老”、“投资养老”,无非是在“最痛苦”和“最最痛苦”之间权衡,找个与生命周期匹配的解决方案,“以房养老”不失为一种思路。

    如果最终不得不靠房子来养老,一边是保险公司在“精算”着房子的70年产权周期和你的“长寿风险”,一边是你在担忧着物价会不会暴涨、活多长才够本,这恐怕是最不浪漫的事。

    但是,不管你愿不愿意,构建多层次、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,不只是政府的责任,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。

    这课题里都是冷静的算计、艰难的规划。也许你刚算清楚了“租房比买房划算”,决心“无债一身轻”地潇洒走一回,却架不住天天被严肃问起“30年后,你拿什么养活自己”,终于开始纠结:“这房子到底是该买呢、买呢,还是买呢?”

    查看全文 0
无数据

您查看的问题暂时没有人回答哟~~

长沙拼团购房112群(199)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74人申请入群

相关问答

相关百科

手机号码验证
点击更换图片
获取验证码

提交验证代表您已阅读并同意《楼盘网服务使用协议》

* 根据国家网信办最新规定,只有进行身份认证的 用户才能进行相关信息发布。

成功

你的回答已提交后台审核

你的回答提交失败
请重新提交